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友情:幼时邻居、中学同校、

来源:中学理科园地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10-18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1986年6月30日,杨振宁再一次走进邓稼先的病房,俯下身去屏声敛气地聆听病榻上挚友的嘱托。 此刻邓稼先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,妻子许鹿希照顾他换上一身衣服,搀扶着他来到病房

1986年6月30日,杨振宁再一次走进邓稼先的病房,俯下身去屏声敛气地聆听病榻上挚友的嘱托。

此刻邓稼先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,妻子许鹿希照顾他换上一身衣服,搀扶着他来到病房阳台。邓稼先和杨振宁并肩而立,拍下了一张合影。

那张照片上,邓稼先精神略显疲惫,但是笑容依然爽朗坚毅,一如他的品格。他的唇嘴角处,有一丝血迹渗出,看着让人心痛。

杨振宁走了,病房又恢复了安静,邓稼先躺在病床上,望着窗台上那一大束鲜花入神……”

1985年7月,已担任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,因为身体不适,不幸检查出直肠癌时,已是晚期。“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,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。”他略显平静地说。他住进301医院,将近一年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手术。

住院期间,邓稼先常是满怀期望地对身边的家人说:“这次我出院后,已经不能做原来的工作了,还有许多有意义的工作,等着我去做。我想研究原子能的和平利用,它能直接造福与人类。”他还说过:“我很喜欢自由电子激光,能研发成连续可调控的激光器,非常实用。”

杨振宁这次到了美国以后,他找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抗癌新药,请韩叙大使通过信使迅速送往北京301医院。可惜药送来已经为时已晚。1986年7月29日,邓稼先在女儿邓志典的怀抱中与世长辞,年仅62岁。一代科学巨匠,“两弹一星”之父?,?走完了光辉的一生。

杨振宁从国外给邓稼先妻子发来唁电:“稼先为人忠诚纯正,是我最敬爱的挚友。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,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……”

1987年10月,杨振宁又回到祖国。一个秋风萧瑟,落叶纷飞的日子,在邓稼先大姐邓仲先和夫人许鹿希陪同下,杨振宁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挚友邓稼先。他缓步上前,献上一瓣心香,洒泪痛悼故友,悲不自胜。

杨振宁说:“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心痛万分,我不由地回忆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中的点点滴滴,千丝万缕。我知道我将永远珍视这些记忆……

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幼时相识,出生在同样的社会背景,接受同样的教育思想,有着相似的价值观。他们中学同学、大学同学,在美国留学时又住在一起,立足于社会时都为科学作出卓越贡献。他们之间有着不平凡的友情。那是一段50年的志同道合、相交相知的路。

邓稼先和杨振宁是同住清华园认识的。1929年,杨振宁随父亲杨武之和全家来到清华园,杨武之是留美数学系哲学博士,在清华任数学系教授。邓稼先父亲是美学奠基人,留美回来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。他们同是安徽人,杨家是合肥市人,邓家是怀宁县人。两家都住在清华园西院内,杨振宁家住清华园西院19号,邓稼先家住清华园西院9号,相隔不远,这就使两家的来往更为密切。

杨振宁生于1922年,邓稼先1924年出生,来到清华园时,还都是小孩子。他俩因年龄相近,又都是男孩,彼此意气相投,童年已经是很好的玩伴。

一群小伙伴在园中到处跑。有什么好玩的就玩什么,看蚂蚁搬家,打弹珠,爬树……最危险的莫过于从气象台所在的坡顶上骑自行车冲下来,顺着一座没有栏杆而只用两块木板搭成的小桥上疾驰而过。车行急速,十分过瘾。

那时,各地烽烟四起,而清华园却是这群儿童的乐园,在顽皮的年龄,他们做了许多年少而不知危险的事。

后来邓稼先父亲兼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,他们家搬进城,住西城区北沟沿甲12号。杨振宁与邓稼先暂时分开了。

后来,他们先后考进坐落在西单绒线胡同内英国人办的崇德中学。杨振宁早两年进校,1936年邓稼先也进入了这所寄宿学校。

杨振宁天资聪颖、才思敏捷,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学生,可是他从不恃才自傲。邓稼先自幼跟父亲学英语,八九岁时便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。他进入崇德中学以后,英语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。

虽两年不见,虽不在同一个年级,两个志趣相投的孩子,依然十分要好,课余时间总在一起打“墙球”。

邓稼先的母亲王淑蠲是个贤惠的主妇,又烧得一手好菜,担心儿子在学校营养不够,时常做些拿手的家乡菜送到学校。每逢这时,邓稼先便叫来杨振宁,这对小伙伴津津有味地实行光盘行动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学理科园地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lkyd.cn/zonghexinwen/2021/1018/1541.html



上一篇:江西中考迎来“改革”,理科地位可能不保?有
下一篇:湖北理科女状元唐楚玥:725分考进北大,网友:

中学理科园地投稿 | 中学理科园地编辑部| 中学理科园地版面费 | 中学理科园地论文发表 | 中学理科园地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学理科园地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