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初中文言文的情境教学策略分析

来源:中学理科园地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,文言文是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。原因众多,除了文言文自身因为时代与文化变迁带来的隔膜感之外,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亦是重要原因。首次对文言文进行

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,文言文是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。原因众多,除了文言文自身因为时代与文化变迁带来的隔膜感之外,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亦是重要原因。首次对文言文进行系统学习的初中学生,尚未形成与文言文学习相配合的认知模式,需要从字词含义逐一识记,容易产生倦怠感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如何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变得相对轻松有趣便成了重要问题。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言:“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,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,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。”恰如此言,可从“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”入手,使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情境教学,创造情境,使学生增加情感认知、产生精神共鸣,减少与文言文语境的隔膜感,从而更好地进行文言文教学。

一、 情境教学的概念

情境教学,是由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30至60年代发展形成的概念。英国学者等三人在合作论文《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》中写道:“知识只有在其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生发意义,而决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。学习知识的最佳方法,就是在情境中进行。”在这篇论文中,等人将情景认知与文化学习过程相结合的理论,即在知识的生发环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,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这一理论,是情境教学概念的首次提出。在此之后,情景教学进入不同领域研究者的视线中,从更多角度得到了阐发与延伸。

值得我们注意的是,从20世纪末开始,国内学者也将视线投诸于情境教学之上,并对情境教学的概念多有研究与阐发,国内学界正式引入并根据国情对这一概念进行相应的创改。如李吉林老师在其著作《田野上的花朵》中写道:“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,创设典型场景,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。”李吉林老师直接提出了“情境教学法”一词,抓住了情境教学的本质,明确地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方法进行了具体阐释,即通过“充分利用形象,创设典型场景”,从而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”的教学方法。在这一教学方法中,因为激起了学生的主观兴趣,使学生主观上对客观的知识学习产生兴趣,达成了“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”二者间的结合,则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最佳学习效果。其他研究者诸如冯卫东、黎彩虹等学者,均有各自的具体阐发。关于情境教学的概念,不同学者有不同概括,然大体观之,不出“情”与“境”的范围,即由境唤情,以情入境,营造学习情境以产生相应的情感,在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况下,学习课堂内容便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基于初中学生首次系统学习文言文时容易出现的隔膜与倦怠情况,我们发现,将情景教学的方法应用于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实践中,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,有助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。以下便具体展开介绍文言文情景教学的实践方法。

二、 文言文情境教学的课堂实践方法

(一)由感官体验代入情境

要帮助初中学生进入文言文情境中,最直观的切入点便是感官角度,由外在的感官体验来代入情境,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,从而在学习之前先沉浸于文言文的情境之中,减少隔膜感。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,可以发挥信息时代之所长,适当借助网络资源,以电子影音等直观方式营造情境。如《岳阳楼记》之“巴陵胜状”情境是何种“胜状”,可通过图片、视频等形式来体验,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后面“把酒临风”的慨然壮怀,与作者产生共鸣;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中涉及的古代战争描述,关于“内城”“外郭”等概念,于今都有距离感,可借由图片等形式来解释,便于理解“多助”与“寡助”的差别,明白文章为何要强调“得道”;又如《陋室铭》这样的骈体铭文,亦可找到今人仿照唐音的朗读资料,直观感受骈体文的节律感与美感,品味文章体裁本身带来的美感,由美的体验,进入到对体裁与写作方式的理解中。

(二)提出问题以建构情境

在感官体验之余,教师可通过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思考,再而通过对问题的解答,来建构文章背后的写作情境,引导学生进入情境,唤起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认知。提问时,需注意围绕课程的中心内容,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阐明问题,以此达到教学目标。如《陋室铭》的陋室何以陋,何以不陋,在解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上,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状态,理解这一心境的难能可贵与高妙之处,从而更加理解此篇文章的学习目的。又如《记承天寺夜游》中,苏轼的心境是不是如“欣然起行”那么开心,特意说自己是“闲人”反映了什么心态,跳出字面的意思,对文本自身的思想意蕴进行探讨,从宋代士大夫的心态与思想系统出发,理解文本背后的沉郁,便会了解苏轼在文中表现的清新旷达是一种可贵的超脱,而文章的意蕴与主题思想也由此得到了烘托。再如《鱼我所欲也》中为什么强调“舍生取义”……如此种种,结合具体问题,在解答的同时便可介绍古代文化传统与文人思想,结合历史背景、作者心态及文章的写作背景,建构文章写作情境,学生在跟随教师解答问题的同时,便一步步走进情境,对文言文产生更深的理解。只有自己在情境中理解了文化传统,才能避免以今度古,从而减少隔膜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学理科园地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lkyd.cn/qikandaodu/2021/0620/1339.html



上一篇:互动探究课堂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分
下一篇:初中音乐课堂中即兴创编活动的开展方法研究

中学理科园地投稿 | 中学理科园地编辑部| 中学理科园地版面费 | 中学理科园地论文发表 | 中学理科园地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学理科园地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